近两年,「生态」一词成为了创投圈热门词汇,无数企业试图打造自己的生态布局,其中不乏BAT这样的巨头,根本动力是培养上下游产业链人才,以此来促进自身产业的发展。「这是整个体系的建设,不是短期利益,它是更长远的考量。」腾讯教育行业总经理龚振说。腾讯需要更多不同业务和场景中的云计算使用者来促进生态循环,但目前人才的培养和融入还远远不够。
龚振以往见过的毕业生,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,又欠缺一定的职业素养。每年通过校招的毕业生,需要多轮的职业培训。比如如何写好一封邮件,龚振经常看到应届生写的邮件没有重点,也没有写明合作团队的需求点,更多考虑的还是自己的目标。「互联网产品变化太快了,新的东西不断被颠覆,像今日头条、快手这种独角兽企业,它的形态可能在几年前都没有人能预想到。最核心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。」 龚振告诉新经济100人。但现有的校企联合培养往往流于形式,不乏一些为了满足企业PR的需求。 「企业工程师们拿出精力去支撑教学,很难持续,因为企业毕竟还是以经营为重,这里面缺少一家能对教育内容深入研究的第三方。」岳喜伟说。
目前,慧科与IBM、阿里云、腾讯、百度、华为等300家企业开展共建课程体系、共建线上专区、建立线下联合实验室等合作,为企业及其生态系统培养和储备人才。2017年,慧科与腾讯合作,腾讯提供部分师资和经典案例,所有核心数据经过清洗、脱敏之后融入到教学产品,讲师一部分来自腾讯的工程师,虽然没有报酬,但最后教学成果会落实在腾讯考核中。
2017年11月9日,慧科集团发展了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培训教育,成立「慧科培优」。职业教育更多强调知识技能的碎片化学习,并且具备很强的目的性。「比如说知识付费等方式,很小,但是让你特别解渴。」慧科集团合伙人、总裁王浩说。目前,慧科培优从专业共建的课程池子里挑选出一些碎片化知识,结合训练,通过语音、视频、文字等形式来付费。慧科培优推出了2017年中国大学生美拍短视频营销大赛,鼓励高校学生参与短视频拍摄,两周时间就聚集了3000名学生,视频在美拍观看量达50多万。这期间,慧科培优会引入企业实战课程,培养学生们拍摄、制作、营销推广能力。大赛组委会将根据网友点赞数、评论数计算总分,最后入选的队伍不仅作品会被企业采用,还能获得实习机会。
无论做高校教育还是职业教育,慧科要快速扩张必须高度标准化。新经济100人认为,教育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比拼的是,能否建立起中央厨房式的教研体系。
「我一辈子都在追求怎么把个性化非标的东西标准化,你很难百分之百标准化。」方业昌又想,标准化也带来了同质化教育,「以后教育的终局,一定是如何在规模化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和自适应。」这就好比服装行业,以前是裁缝量体裁衣,后来是工业化生产,如今又提倡C2M定制化服务。不过这对慧科来说,还需要继续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,才能为个性化服务打下根基。
方业昌已经在教育这条路上走了七年,最煎熬的时候面前一排烟头。慧科集团合伙人、集团品牌副总裁杜海震问他:「你能不能少抽点?你不怕死?」他回答:「如果以后活的日子比较舒服,少活两年也无所谓。」创业这些年,方业昌发胖了、头发少了,「我说一个人愿意用『毁容』的状态做这件事,他该有多爱这件事。」杜海震说。
在更深的创业初心上,方业昌想在中国教育撕开一道口子,「我希望培养一批人除了技能上过关能找到工作外,这帮人不那么自私自我,不那么精致利己主义。」他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建一所全球知名的私立大学,让自己的孙子一辈能够享受教育带来的改变。
「我认为教育领域一定能出现百亿级美元公司,整个教育和人才市场一定可以出现千亿美元公司,花二三十年去试,我们还年轻。」方业昌对新经济100人说。